CAA Awards
	
2024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教学成果评价
特别贡献教学成果
(按项目名称首字母排序)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 1 | 打造一流机器人学科竞赛,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上海交通大学、 | 王景川、肖军浩、卢惠民、冷春涛、李实、李少远 | 
| 2 | 智能化时代多维度个性化《运筹学》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华中科技大学 | 曾志刚、王小平、刘智伟、刘慧、王博、罗云峰 | 
2024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教学成果评价
一等贡献教学成果:
(按项目名称首字母排序)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 1 | 工程素养牵引,多元协同育人,自动化卓越工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 中南大学 | 王雅琳、徐德刚、蒋朝辉、阳春华、刘旭明 、陈志文 | 
| 2 | 基于注基炼魂、校企协同、多元融合的航空航天控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与实践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陈谋、姜斌、马亚杰、朱永凯、冒泽慧、周同乐 | 
| 3 | 空天担当、智慧驱动、融汇创新的自动化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胡庆雷、崔勇、郑建英、李阳、李成、郭雷 | 
| 4 | 面向无人作战新质力量建设,创建一流无人装备工程专业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 | 吴美平、卢惠民、张礼廉、白圣建、曾志文、于清华 | 
| 5 | 思政引领,一本双驱 自动化类(智能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北京科技大学 | 刘红敏 、张利欣、李擎 、王粉花 、班晓娟 、樊彬 | 
| 6 | 新工科背景下多元复合驱动的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山东大学 | 吴皓、朱文兴、张承慧、李可、姜明顺、臧利林 | 
| 7 | 新生工程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 | 东南大学 | 魏海坤、李骏扬、戴先中、黄永明、 仰燕兰 | 
| 8 | 需求导向、体系重塑,引领智能化变革的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东北大学 | 丁进良、何大阔、王军义、王斐、贾子熙、刘腾飞 | 
2024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教学成果评价
二等贡献教学成果:
(按项目名称首字母排序)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 1 | AI赋能,四链融合,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培养绿色石化高素质人才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张清华、万勇、刘美、范忠烽、丁元柱 | 
| 2 | 产教融合,知践合一:自动化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东南大学 | 张亚、黄永明、周波、张凯锋、甘亚辉 | 
| 3 | 创新导向 四位一体的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 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吴玉虎、王开宇、朱理、孙凯彪、赵红宇、高庆华 | 
| 4 | 多方协同、项目驱动、多元评价:高质量自动化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洛阳理工学院 | 武超、张果、宋丽君、李飞、李笑笑 | 
| 5 | 价值引领 素质驱动 五维协同:能源行业特色控制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中国矿业大学 | 常俊林、代伟、王国庆、张倩、杨春雨、王雪松 | 
| 6 | 汽车电子行业“新四化”趋势下地方工业大学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长春工业大学 | 董博、于微波、杨宏韬、赵彬、张振国、韩顺杰 | 
| 7 | 强产教融合,强项目驱动,强科教融汇,打造三强实践育人新模式 | 西安交通大学 | 张玲玲、田锋、景洲、锁志海、徐墨、洪丹丹 | 
| 8 | 人工智能助力新时代自动化拔尖工程人才“四化”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北京化工大学 | 王友清、李大字、曹政才、史雨堃、梁丽 | 
| 9 | 三要素融通-三功能协同的流程工业智能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 南京工业大学、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李丽娟、张印强、方志、张泉灵、李义丰、杨乐 | 
| 10 | 数智化转型赋能的“两融三助三驱动”自动化类专业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 | 重庆邮电大学 | 熊余、蔡林沁、唐晓铭、蔡婷、朱浩、黄容 | 
| 11 | 思政浸润、分层渐进、数智赋能、多元融合的自动化专业硬件开发类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 重庆大学 | 尹宏鹏、唐丹、黄云峰、胡青、杨利平、黄勤 | 
| 12 | 五链融合-四维驱动-三环共育”的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建设 | 苏州大学、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 孙立宁、王振华、陈国栋、迟文政、宋振东、许辉 | 
| 13 | 五维融通 四双联动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淮阴工学院自动化学院、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 | 王业琴、唐中一、邬清海、赵环宇、刘 斌、余柏林 | 
| 14 | 校企联合五跨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东莞理工学院 | 李醒、胡君、王福杰、谢仲业、丁文霞、任斌 | 
| 15 | 新时代自动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郭云飞、陈云、曹九稳、罗平、赵晓东、陈张平 | 
| 16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产教融合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 浙江工业大学 | 张文安、刘安东、杨旭升、俞立、欧林林、卢为党 | 
| 17 | 新质视域下自动化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南京邮电大学 | 丁洁、徐丰羽、蒋国平、周颖、肖敏、赵静 | 
| 18 | 学做融创、知识整合的机电信息类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改革与实践 | 安徽大学、江苏大学 | 潘天红、朱轶、张德祥、丁世宏、陶骏、陈山 | 
2024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教学成果评价
三等贡献教学成果:
(按项目名称首字母排序)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 1 | 产教融合、赛学相长、知行合一的智能车感知与控制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践 | 北京交通大学 | 陈光荣 | 
| 2 | 产业为基,育人为要,AI赋能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 重庆科技大学 | 利节、刘博文、刘玉虎、粟杨、邹细涛、熊茜 | 
| 3 | 地方高校机电自动化专业群“1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济宁学院、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张营、周珂、安磊、夏自祥、李吉超、高国民 | 
| 4 | 多维融合,驱动进阶:面向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王铭、潘大伟、刘善增、刘晓军、李青青 | 
| 5 | 发展新质生产力视阈下“产-教-研”共同体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四川大学、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 彭德中、谢鸿全、杨超、胡鹏、孙元、黄添喜 | 
| 6 | 分层递阶,四方协同,构建P-TTECE全过程项目驱动的产教融合新型教学模式 | 北方工业大学 | 刘小明、王志建、陈智、郑国荣、周慧娟、吴文祥 | 
| 7 | 工业控制课程群虚拟仿真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 北京林业大学 | 胡春鹤、周海洋、王东林、董蕊芳、罗琴娟 | 
| 8 | 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创新”: 控制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齐鲁工业大学 | 严志国,李敏,马凤英,朱礼营,孙凯,葛爱冬 | 
| 9 | 基于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浙江工业大学 | 黄新敏、何德峰、章杭科、张文安、陈强、李思思 | 
| 10 | 基于延展式问题主线的任务进阶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河南理工大学、南阳理工学院 | 刘群坡、吴中华、郭建锋、卜旭辉、王静、刘尚争 | 
| 11 | 价值引领、虚实协同——新时代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重庆理工大学 | 张路、陈艳、蒋东荣、杨奕、杨佳、张里 | 
| 12 | 教学-学科竞赛-科普 三位一体机电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西南石油大学 | 蔡灿、林伟、龙樟、张富晓、陈林燕、陈浩 | 
| 13 | 竞教融合培养智慧港口的电气自动化人才 | 上海海事大学 | 王天真、张琴、汤天浩、宓为建、韩金刚、姚刚 | 
| 14 | 跨界整合ž虚实一体:新工科背景下“三融双轨一贯通”工匠培养体系建设 | 潍坊科技学院 | 马家兴、范亚萍、王翠英、郑长升、刘月刚、付小静 | 
| 15 | 面向工业智能化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 内蒙古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 任彦、魏伟,喻大华、韩永全、刘丕亮、刘慧博 | 
| 16 | 面向智能制造产业的自动化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无锡学院 | 张永宏、李鹏、孙宁、夏庆锋、宋长坡、曹海啸 | 
| 17 | 面向卓越生态文明工程师培养的一流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北京林业大学 | 张军国、胡春鹤、谢将剑、王远、张长春 、王丽凤 | 
| 18 | 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工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探索 | 苏州大学 | 余雷,陈良 ,高瑜,黄俊,杨歆豪,黄克亚 | 
| 19 | 特色引领、六维一体”的地方高校智能自动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湖南科技大学 | 刘朝华、吕明阳、吴亮红、席在芳、曾照福、高军 | 
| 20 | 五育五化、五维融合——地方高校工科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青岛滨海学院 | 翟明戈、韩晓萌、冯志杰、戴景杰、董 兰、周凤敏 | 
| 21 | 校企同频、产教融合、数字赋能 自动化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武汉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黄自鑫、刘皓、张园园、杜胜、周鸿剑、肖楚阳 | 
| 22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工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 | 山东华宇工学院 | 顾雅青、王平、赵静、邓蕾、王爱岭、陈美敏 | 
| 23 | 学研融合,智造未来——智能自动控制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山东大学 | 宋维业、万熠、仪维 魏花、陈淑江、梁西昌 | 
| 24 | 一体两翼、三能融合 自动化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铜陵学院 | 吴卫兵、董德智、朱云国、胡超、李芃、 陆媛 | 
| 25 |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高校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 兰州理工大学 | 李二超、张浩琛、冯小林、杨富龙、张文旭、李正安 | 
| 26 | 以生为本,思政与创新能力培养双向赋能的电子技术类系列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 东华大学 | 李晓丽、陈根龙、刘浩、华一村、邓开连 | 
| 27 | 援疆背景下面向行业和区域需求的电气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新疆工程学院 | 卢其威、蒋小平、潘江如、杨嘉鹏、赵锋、赵建伟 | 
| 28 | 智能+ 背景下校企协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齐鲁理工学院 、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王光义、曹凤、张庆岩、聂成龙、崔智、雷腾飞 | 
| 29 | 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接三合,全模块化”范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常熟理工学院 | 刘继承、冯勇、张斌、丑永新、陈景波、谢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