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质齐升”塑造新动能

日期:2025-02-18 09:24

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质”与“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的体现,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发展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相互转化过程。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非线性演进、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形态更加突出,传统上依靠要素数量和发展速度的增长,逐步让位于要素质量和发展效益的增长。

因此,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健全,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如今,我国经济总量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制造业增加值稳居全球第一位。我国的经济发展在量的增长的同时,日益接近质的飞跃。国家统计局的最新发布数据表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深入,不断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高端制造业向上突破,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等智能生活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5%25.1%13.3%;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达1316.8万辆,较上年增长38.7%,产量连续10年居全球首位,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千万辆的国家。这些成绩都彰显出我国发展量质齐升的态势。可见,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就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统筹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是全部经济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的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具体体现。


抓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够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量的巨大增长,还由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带来质的飞跃。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这些问题既有量的不足,也有质的差距,必须通过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来解决,就是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引领作用,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指出从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方面,保障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这将有助于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最终要体现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水平上。按照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的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新春第一会”是广州对产业发展的一次深刻思考与战略布局。随着新一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广州也开启了“量增质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对于开放型经济发展较早较好的广州,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协调原有基础和新兴产业的关系,统筹好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关系,协调好区域间关系和城乡关系。这就必须加强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就必须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机制,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必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打通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难点堵点,拓展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同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从而最终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