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年发展历程及其形成的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是我们发挥历史主动、坚定开创未来的坚强理论基石。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新要求,深刻领悟贯彻新时代工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内容支撑、力量根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新局面。
聚焦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才能提升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宣传普及吸引力感染力。
理论研究越深广、越透彻,掌握理论、运用理论才能越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辩证法、方法论、发展观,是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回应,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就是要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深度把握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思想武器,深刻阐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遵循。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高度,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着力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阐释,并持续将理论自觉润化为情感自发、使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
以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铸魂育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面对新征程上催人奋进的目标、复杂严峻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既相互影响又互为机遇。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敢于斗争,一件接着一件干,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这其中蕴含着党中央着眼未来、登高望远,统筹两个大局,对一系列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出顶层设计的战略智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宣传,以成就支撑道理、诠释道理、回应关切,才能增强党的宣传思想教育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提升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引导人民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而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融会贯通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感悟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丰富意蕴,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亮青年的奋斗人生。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起来,促进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和专题性相结合,引导时代新人积极学习践行新思想,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之中。实现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时代目标。
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把握,汇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伟力
新时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和运用其中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正确回答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实际问题中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理论创新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视野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不断推动“两个结合”重大命题的研究阐释,把握好“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结合,才能透彻认识和深刻领悟党在极其复杂的历史变局中,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引领时代潮流、勇于自我革命、掌握历史主动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我们要更加重视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化体系化阐释。围绕“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深化关于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以真理力量增强战略自信、把握战略主动。开辟“两个结合”相关研究新领域,引领人们从历史学习中把握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本质,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由来、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深刻洞悉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根本性转变,加深对全球化发展规律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了解,从而形成对“世界历史”和“人类解放”的深层认识,引领全党全社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
推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党和人民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表达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指向。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意义更为重大、内涵更加丰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读中国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及时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生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以实践反哺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最基础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旷古烁今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充沛能量。及时充分凝练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原创性贡献,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线逻辑,也是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关键所在。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不断加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学理化和系统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仍然是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迈向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立足本来面向未来,胸怀中国又放眼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要在系统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上下功夫。不断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对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常态化研究,汇聚既有思想理论深度又具决策参考价值的重要标志性成果。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化,聚焦对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进行重点研究阐释,深入回答中国具体实际问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激发理论创造活力。以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基础牵引,打造吸引集聚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水平人才的平台,锻炼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人才队伍的后备“生力军”,完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解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矛盾,迈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者:唐登蕓,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