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溯源

日期:2024-04-19 09:5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自由等人学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从人学理论溯源、历史发展脉络、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等维度阐析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继续重视人民力量、推动人民创造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学理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源头。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劳动,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也是人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重要形式。“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以人的经济活动为基础,把人放在历史进程、社会生活、社会劳动中进行定位,肯定人的劳动和社会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决定着人必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生存,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立足人的实践活动与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活动,强调人的需要是社会性的需要。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人的需要促使人进行生产活动,进而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社会联系并产生自身的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人的需要通常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且无法脱离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人的社会需要。

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把人的自我发展和进步当作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价值指引。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资本的统治也使人丧失了主体性,从国家到社会、从家庭到个人都会被异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被资本所阻碍。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突出人的主体性,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相契合,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本质上虽是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地位的工具而出现,但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久远影响。周人从商朝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大雅·文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进而提出“敬德”才可以“保民”,开启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现实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人的地位逐渐凸显,君主开始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在国家与社会中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二者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创造根本条件和现实基础。社会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内含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个层面。在漫长的现代化演进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凭借物的现代化与制度的现代化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为人的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根本标志。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承担者,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新制度、高效管理等都要依赖且运用人的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社会的现代化的出发点是为了人,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并不代表社会的现代化的真正实现,只有使人的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生产状况、社会现代化水平达到一致高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作者:余永跃,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苏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