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各国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人才成为寻求突破口的关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并深刻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筑牢人才支撑这一基石,是我国今后科技和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战略任务。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把准人才工作方向
确立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与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列为我国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三大战略,并将人才置于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全面实现人才工作对建设科技强国的支撑作用。
确保人才选、用、育、留的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要求“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多主体参与形成人才工作合力。2021年5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提出,在人才工作中“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
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大化发挥人才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科技管理、技能操作等科技活动中的创造性作用。与此同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容才、聚才之风,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秉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实现人才对科技的强支撑
国家战略科技人才是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针对国家战略人才的引进,实施战略科学家特殊引才计划,建立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快速发现、快速引进、快速落地机制。针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引入智能化人才发现工具,通过数据分析与人才匹配,建立智能化、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针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育,将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让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今后,还需要从人才成长的时间规律出发,创新青年科技人才的遴选机制、培养模式、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大力扶持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帮助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时期作出突出业绩,成长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针对未来潜在人才的培养,需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不断加强STEM教育(一种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大学及研究生教育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与实习环节,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创新创造相对脱节的问题。
优化人才区域布局 实现人才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城市文明程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是一个地区吸引人才的关键举措。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共享与协同,建立人才共享平台,支持各市场主体间人才流动,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协同创新;推动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项目,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与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建立创新人才共享平台,鼓励企业加大在基础研究等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打破行政壁垒,简化人才流动的手续和程序,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机会;推动国际合作与人才交流,拓宽国际人才交流渠道,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与标准制定;拓展人才引进与留才途径,完善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政策,优化本土人才留用机制,创新引才与留才激励机制。
(作者:杨云霞,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陕西省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