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日期:2023-11-13 16:50

       原始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对于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可以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育种、脑科学等前沿基础领域部署重大攻关项目,在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基础研究重要主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之源。从2012年到2022年10年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499亿元增长到1951亿元,年均增长近15%,接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速度的2倍。成功打造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散裂中子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一大批国之重器,为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科学源头和技术根部的关键支撑。

  突出原始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原始创新具有奠基性、颠覆性和引领性,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常常在初期遭遇质疑或不被承认。但是,原始创新一旦成功并付诸应用,就会成为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不仅对科技创新产生重大牵引作用,也会带来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重大变革。比如,牛顿经典力学、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都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原始创新,前者引发了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革新,后者则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新发明,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面向未来,只有持续做强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重大基础问题的探索、发现和解决,不断激活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才能为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为科技强国建设打牢地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发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铁、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金融科技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核心技术的短板依然突出,迫切需要我们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鼓励和支持科学家潜心搞原创性研究,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敢啃关键核心技术“硬骨头”,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竭力创造更多“从无到有”的奇迹。

  提升策源能力,厚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在人类科技史上的许多创造都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北斗导航、高速铁路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作为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是我国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我们深知,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科技原始创新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在贵州,我们建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全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在中国科学院,铁基高温超导、纳米限域催化、量子计算原型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高水平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在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等重要前沿方向进入世界前列。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在若干核心关键领域仍然面临着“卡脖子”问题。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科技发展史表明,高水平人才流向哪里,科技竞争的焦点就转向哪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就落在哪里。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要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给青年人才以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为青年科技人才在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中挑大梁、当主角、担重任创造更合理的制度环境、更友好的科研氛围,使原始创新策源地成为强化基础研究、催生原创成果、彰显全球影响的科技地理中心和创新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