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刘延东
(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二日,北京)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部署“十三五”时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工作。
不久前闭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历史性盛会,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次大会,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吹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伟大号角,鲜明地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方针,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围绕“为什么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怎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所处的历史方位、时代定位和国际地位,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目标任务及总体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阐明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全民科学素质和科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要求科协各级组织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接长手臂,扎根基层,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我们党关于科技创新的纲领性文献,为全面推进“十三五”时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战略指南。
过去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我国科普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三五”时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6.2%,比2010年提高近90%,比2005年提高近3倍,缩小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科普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国达标科技馆总数已达155座,同时还有50多座科技馆正在建设。三是公民科学素质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条件大幅改善,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与共享程度显著提高,信息化对科普工作的牵引作用不断显现,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科普事业发展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格局日益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各地方、各部门高度重视、共同推动的结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今后五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新要求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科普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实质,在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定位科普工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大局中定位科普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定位科普工作,充分认识、准确把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要求。
第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社会之基的迫切要求。公民科学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土壤”,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党中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如期实现“三步走”目标,战略基点在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持续提升,形成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源头活水。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必须把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跨越,作为攸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大基础性社会工程。
第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行动。加快打造一支规模宏大、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对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围绕发展动力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这一关键环节,加快提升广大劳动者科学素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科学素质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下,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关系着社会治理的成效。科学如果“缺席”,谣言就会“盛行”。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消除封建迷信、伪科学、极端思潮滋生土壤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与和谐稳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举措。
第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素质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品味,科普工作不仅是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增进民生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普工作也是民生工作。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响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全面增强科普公共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生活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可以说,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期盼把科普工作推向新的历史起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20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991年(6.9%)、欧盟1992年(5%)和日本2001年(5%)的水平,即使到2020年我们成功实现了10%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也只是跨过了创新型国家的最低门槛,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甚至30%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仍然任重道远,面临诸多制约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对科普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部门地方认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没有将其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科普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居民间的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获取科学素质公共服务的机会明显偏少。三是科普投入严重不足。科普资源“碎片化”、“孤岛现象”仍广泛存在。互联互通、高效配置资源的平台发展滞后。四是科普工作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科普改革创新意识不足,科普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习惯等还不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需要,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做好科普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二、聚焦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整体带动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新跨越
“十三五”时期是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收官阶段,也是承前启后开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新局面的关键阶段。确保《科学素质纲要》各项目标如期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进一步聚焦重点、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力争在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第一,突出产业劳动者这个主干,助力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大军和大国工匠。应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提高我国产业发展的识变、应变、求变能力,迫切需要把加快提升产业劳动者的科学素质作为重要举措,形成终身学习、灵活应变的劳动者队伍。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要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推动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等知识和观念广泛普及,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生产和健康生活能力,促进劳动者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提升。
第二,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这个关键,提高领导发展的科学决策能力。推动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全面发展,驾驭变革发展的时代潮流,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熟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有较高科学素养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要从党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把增强科学素质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教学计划,不断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第三,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培养进军科技强国的强大后备军。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希望所在。把2亿中小学生和4千万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上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有了强大后劲。要以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实施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把科普教育有机贯穿融合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推进校内外科普教育紧密结合,努力在科技活动进校园,科技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使青少年在快乐和兴趣中提升创造力,增强创新自信,汲取一生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滋养。
第四,推动行动实施重心下移,着力补齐全民科学素质的明显短板。科普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坚持普惠共享的原则,围绕社区和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优质科普内容的精准推送和落地,畅通科普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强对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精准帮扶,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和农村妇女等困难群体的服务力度,强化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科技帮扶和科普教育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持。要把社区科普作为重要阵地,广泛开展社区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面向城镇新居民开展适应城市生活的科普活动,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拓展科技惠民的新空间。
第五,弘扬创新文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崇尚科学、崇尚创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要充分发挥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这一平台和载体的作用,精心打造科技周、科普日等主题活动,广泛吸引公众参与,不断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使关注科技、支持科技、参与科技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厚植竞相创新创业的民众基础,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汇聚起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强大力量。
三、深化改革、强基固本,奋力开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新局面
现在,我们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我们必须以奋发进取、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化改革、大胆实践,确保实现阶段性目标,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是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各部门和地方要完善共建机制,既要守土有责,也要齐抓共管,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建立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机制,将科普工作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大科技项目要承担科普任务。要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强科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要完善科普产业发展政策,加强科普产业市场培育,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支持和鼓励科幻小说、科幻影视等创作。
第二,要强化政策导向,发挥科技工作者主力军作用。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落实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政策激励措施,把开展科普工作成效作为与科技创新成果同样重要的考核内容,使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本职所在和自觉行动。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评价,也要充分体现面向全社会的科普服务效果。同时还要完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打造信息化科普新引擎。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以信息化推动科普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的现代化。要以互联网思维改造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分享的科普生态圈,促进颠覆式技术的迭代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要强化传播协作,推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强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传播体系。要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科普精准化服务。
第四,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物质基础。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要提升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等的全面发展,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要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鼓励企业依托优势领域建立开放的科普场所,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特色的科普场所,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发展科普事业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指标同考核、同奖惩,把科普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措施”。要切实增加对科普的投入,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需经费。很多地方同志跟我讲,省市县各本级财政科普投入要达到人均一块钱,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中央财政已经实现了。这半根冰棍钱要舍得投入,这是对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投入。中国科协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促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组织特色,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同志们,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