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系列访谈——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善澄

日期:2015-05-14 16:45

编者按:

屠善澄,自动控制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载人飞船的倡导者之一。他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屠善澄院士是中国自动化学会创建人之一,连续担任学会两届理事会秘书长、常务理事。此外,他还担负了学会早期国际联络事务,为加强学会对外交流,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学会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学会发展的见证者,在采访中,除了早年求学和投身航天事业的经历外,年逾九旬的屠老更是饶有兴致地回忆了他当年参与学会筹建等工作的情形,并分享了宝贵的学会工作经验,使我们获益良多。

 

一、海外求学,报效祖国

屠善澄出生在浙江嘉兴,和大部分浙江走出来的老院士一样,他的童年和少年也经历了抗战、沦陷和逃难,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屠善澄于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为了不断深造,他选择到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当助教,工作的同时弥补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不足。 1948年2月,屠善澄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气工程系学习,并于1951年和1953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期间还担任了该大学电气工程系讲师,毕业后还任助理教授三年。195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屠善澄带着妻儿,满怀报国的雄心壮志,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回国后,正值国家制定12年科学发展规划。原本打算把教学当成一生事业的屠善澄,面对几个大学的邀请,毅然选择了正处于筹备阶段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并参与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和计算技术专业筹备组的工作。当时,我国计算机水平很低,无法满足实验项目的需要,屠老带领科技人员对国产电子管及极化继电器等元器件做了大量测试、筛选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研制出DMZ-2,DMZ-4电子模拟计算机,满足了我国当时电子模拟计算机的需求,为后来的多种电子模拟计算机包括J331巨型机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1958年,继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当时,全国科学技术学会联合会(后和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合并成全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各学会宣传人造卫星,屠老代表中国自动化学会参加全国科联召开的各学会负责人会议,会上凭借他平时知识的积累,阐释了他所理解的人造卫星,从此,屠老被调任北京控制工程工程研究所,开始了对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的研究。35岁的屠善澄自学卫星控制技术,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问题》,提出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采用自旋稳定的方式起步,配合喷气或磁控作姿态调整,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抗美援越时期,屠老还临危受命,参与了导弹的研制工作。

1965年,“651”计划发布,初步确立了卫星方案;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作为我国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要求简单、可靠,采取的是自旋稳定的模式。而之后的“东方红二号”是一颗长寿命应用卫星,控制技术难度增大。屠老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姿态控制方案,并和其他同事一起在解决卫星关键部件等问题上,成功研制出有中国特色的空间润滑系统,奠定了我国在空间润滑方面的研究基础。此外,屠老在参加1984年挽救两颗通信卫星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已发射的五颗通信卫星中,控制系统均未出现故障,因而当《试验通信卫星及微波测控系统》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时,屠老成为排名第五的得奖者,也是控制系统唯一的获奖者。但每每谈及这些成就时,屠老总是谦虚地表示“航天是集体的智慧,我只是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

1986年,国家选取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自动化技术等7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即我们熟知的“863计划”。第二年,屠老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参加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主持航天领域的研究论证工作,和专家们共同勾勒出我国航天事业的总体蓝图,提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三步走”,亲自起草了综合报告中的《国外载人航天的发展道路和趋向》和《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两章。1991年,屠老在综合报告的基础上发表了《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一文,提出在处理发展载人航天与应用卫星的关系时,两者应密切结合、相互补充的观点,同时指出载人与无人自动化相结合开发利用空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载人航天的技术发展、经济可行性论证和最终确立载人飞船项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863 计划”的发起人之一杨嘉墀院士曾这样评价:“最后定下来的这个飞船方案,当然不是他(屠善澄) 一个人定的,但是他作为专家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最后拍板,功不可没”。

 

二、诲人不倦育才树人

屠老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兼职教授,是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在教学中数理推导严谨,表述精炼透彻,要求学生严格,深得学生的爱戴。特别是担任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运动物体自动控制专业兼职教授时,他仍在百忙中亲自编写我国有关飞行体自动控制最早的教材之一---《飞行体自动控制》讲义。

提及他的学生,屠老非常自豪。“年轻人做得好时我就更高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他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中,很多已经是自动化科技领域的工作骨干,或某一方面的学术带头人,肩负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艰巨重任。至直今日,仍有不少学生经常拜访屠老,汇报工作进展,探讨科研问题。工作,依然是这位92岁高龄的老科学家的最大乐趣。 

 


三、学会工作,意义深远
    1957年,屠老最早参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筹建,时任筹委会的秘书,他认真贯彻筹委会精神,为推动中国自动化学会成为较早组建的全国性学会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1961年11月27日,在天津举行的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自动化学会的成立,会上屠老被推选为第一届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并担任秘书长一职,直至1980年。在学会理事会的领导下,他与常务理事共同协作,团结众多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国家重要科技政策提供建议;建立地方性学会,普及自动化科学技术知识,为推动学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屠老还担负了中国自动化学会与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早期的联络事务。采访中,屠老多次提到他代表学会出席IFAC筹委会、第一、第二届世界大会的情形。在他和学会理事会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自动化学会不仅成为代表中国的IFAC最早的会员国组织,更是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此外,屠老还担任过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第三届主任,为促进我国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学会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学会发展的见证者,屠老在采访中反复谈及 的话题就是“公平、公正”。他强调作为面向和服务全国自动化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社团,公平公正是学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石,也是学会蓬勃发展的根本。当得知科技社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使命时,屠老很是欣喜,但同时,他也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深切希望学会能抓住机遇,在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智力优势,进一步团结带领自动化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后语:

    飞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屠老不仅见证了中国飞天梦一步步走向现实,更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屠老一直认为自己没啥特点,是个很平凡的人。借用他曾经在访谈中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人生唯一的抱负是为人类、为国家做些好事情,并且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道义上讲得通。从屠老一步一步坚实的脚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朴实无华却心系祖国发展的老科学家一生在抱负追求上的“恒力”与科研攻关上的“张力”,也渐渐读懂了他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来源: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