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谢沅澧,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机器人感知与导航方向的研究,博士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获德国优秀博士学位,受邀担任机器人领域国际著名期刊IEEE RA-L,国际旗舰会议ICRA和IROS编委,以一作或通讯在TRO、TITS、RA-L、RSS、ICRA、IROS、CVPR等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谷歌学术被引3000余次,入选2024年度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防科大拔尖人才,获机器人旗舰会议RSS最佳论文荣誉提名奖、RSS先锋荣誉称号、6项国际机器人大赛冠军。
个人主页为:https://chen-xieyuanli.github.io/
成长经历
我本科就读于湖南大学,在王耀南院士团队做四旋翼无人机毕业设计,这是我首次接触到了机器人技术的前沿领域。这段经历不仅点燃了我对机器人技术的热情,也为我后续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基础。随后,我通过保研进入国防科技大学,专注于机器人视觉感知领域的研究,这期间我不断深化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并通过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比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我通过公派留学至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我参与了两个欧洲重点科研项目,与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合作,接触到了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研究方法和理念。这段国际经历让我在科研能力上有了进一步提升,也为我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博士毕业后,我选择回国并在国防科技大学任教,继续从事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国防科大,我不仅得到了学院和导师的大力支持,还通过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学术组织工作,如机器人技术研讨会和中国机器人大赛,这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在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上得到了锻炼。通过这些经历,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具备复合型能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在科研、教学和组织工作中游刃有余。
科研经历
我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机器人语义感知与导航领域。从本科阶段的初步接触到博士期间的深入研究,我始终致力于解决机器人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博士期间,我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包括基于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开发。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实现无人车在城市复杂环境中的高精度定位和导航。在项目中,我面临了多个技术难题,如多传感器数据的处理、标定和分析,噪声干扰的消除,数据配准和传感器时间同步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技术调研和分析,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自动驾驶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实现特定的功能,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开发难度。同时,我引入了深度学习、传感器融合和优化算法等先进技术,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团队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商用传感器的原始底层数据无法直接获取,需要对传感器硬件或底层驱动进行修改。尽管困难重重,我们团队成员之间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和协作,不断调整和优化技术方案,最终成功完成了项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科研经历不仅让我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思维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我与CAA
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的会员和青托入选者,我在学会的支持下获得了宝贵的成长机会和资源。通过青托项目,我获得了科研启动资金、学术交流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让我能够在科研上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我的学术影响力。2023年学会邀请我参与组织第一届机器人技术研讨会(ARTS)和中国机器人大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会在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巨大作用。在23年和24年的ARTS研讨会中,我们不仅邀请了国内外知名青年学者进行主题报告和深入讨论,还为与会者提供了与同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了解到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一线科技创新青年同行和专家学者,为今后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会还通过举办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讲座,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更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碰撞与融合。在学会的支持下,我不仅取得了学术上的进步和成果,还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未来,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学会的各项活动,为推动我国自动化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学会能够继续加大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通过设立更多的青年人才项目、奖学金和科研启动资金等,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资源支持。
内容来源|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