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青年说】湖南大学副教授缪志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日期:2022-05-13 17:18

青年是什么?1915年《新青年》在发刊词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在浩瀚的历史云烟中,总有一面属于青春热血的旗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也肩负重任,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正值五四青年节,中国自动化学会推出“CAA 青年说活动,特邀采访CAA优秀青年人才,展现青年科技工作者风采,积极传递青春正能量。本期采访的是第六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被托举人、湖南大学副教授缪志强。


缪志强,现为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湖湘青年英才入选者,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湖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2014-2015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做访问研究,2016-201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机器人系统、机器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CA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期刊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2020最佳论文提名、会议YAC 2021最佳理论论文、RCAR 2021ICAR 2017最佳论文提名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项,以第一/通信作者在Automatica IEEE Transactions 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受邀担任会议 ICRA 2022IROS 2020IEEE ARM 2022 Associate Editor,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库成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空中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您是学会第六届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被托举人,想必在多年求学、工作当中有很多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请您谈谈,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长之路是曲折而又充满艰辛的,但同时也是一条包含着成功与幸福的道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在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当中,科学家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满足。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自己充满热情而且又是国家需要的研究领域,然后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要持之以恒终会有收获。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研究项目

 

本人主要从事机器人自主协同控制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近十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理论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交叉融合,以及计算、感知、通信和执行模块微型化技术的进步,多机器人协作作为一种新的应用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自主协同控制是实现多机器人系统高效协作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多机器人系统中的机器人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机器人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交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系统复杂性、动态性及耦合性的增加对多机器人系统自主协同控制问题提出了巨大挑战。具体来说,挑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 个体模型约束:机器人个体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常含各种非线性约束。(2) 群体交互约束:机器人之间的相互感知、通信能力是有限的、局部的;(3) 外部环境约束:复杂外部环境会导致机器人的定位、运动等能力受限。因此,多机器人系统协同控制领域亟需突破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适应机器人个体模型约束、群体交互约束和外部环境约束,解决受限条件下多机器人系统自主协同控制难题。为此,本人紧密围绕国家在智能制造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对机器人技术及系统的重大需求,依托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突破了复杂受限环境下多机器人系统自主协同控制难题,为多机器人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应用于无人机电力线巡检、移动机器人疫情消毒、无人船自主泊港、无人车-无人机空地协同测绘、无人集群系统协同侦察等。 

 

在科研项目中想必您和团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之中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吗?

 

科研路上个人和团队的点滴成长离不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我的博士生导师王耀南教授时刻教导团队的每一位年轻教师要将个人科研实践与国与国家需求和人民需要相结合。在这里分享一个小故事。2020年初突发新冠疫情,由于家乡在湖北,本人留守长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导师王耀南教授就一直关注着疫情的实时动态。大年初四,他从老家云南赶回长沙,组织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还在长沙的成员开始进行防疫机器人的研发。在团队带头人王耀南院士的指导下,在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面向重大疫情应急防控与救护智能机器人资助下,本人作为核心技术骨干研制出了面向医院和户外场景的移动消毒机器人,成功应用于湖南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负担,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您有什么计划?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您还有着怎样的愿景?

 

接下来,本人将聚焦国家科技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机器人技术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多机器人系统领域的关键前沿科研问题研究。未来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求真务实开展工作,希望将个人研究与产业界的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以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落地。

 

请您谈谈您参与过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哪些活动,有什么感受?

 

本人参加过2018年和2020年的中国自动化大会, 2019年和2021年的中国控制会议,同时也积极参加了学会的其他学术活动。20215月,受邀作为专题主席在第36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上组织了CAA青年托举论坛,并做专题报告:受限条件下多机器人系统协同控制20218月,参与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CAC 2021)的组稿与审稿工作。202111月,在CAA云讲座上做学术报告:复杂环境下多移动机器人系统协同控制20221月,作为论坛组织主席组织了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菁英系列活动 (CAA YeS) “机器人智能控制与自主学习论坛。20224月,作为论坛组织主席组织了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和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20CAA青年科学家论坛。2022年,作为专题主席在第37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 (YAC 2022)上组织邀请专题:多机器人系统协同决策与控制。感谢中国科协和中国自动化学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与国内外优秀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开拓科研合作。

 

 

您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有什么寄语吗?

 

在我博士毕业刚开始个人职业生涯阶段,有幸读到了德国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一篇收录在其著作《学术与政治》中的著名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文中的观点值得每一位将来打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一读,我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

 

(1)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勇气。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 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对于刚刚迈入学术大门的年轻学者而言,不啻于一段需要在不断的挫败和平庸感中斗争和煎熬的历练。只有经历充分的准备并且对学术有充分热情的人才应当选择这一职业。

 

(2)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热情。所谓志业需要的是怀着热情,拥抱灵感以及依靠天赋。专业、刻苦的系统工作是学术的前提条件,但是一种被局外人嘲讽的痴狂和热情更加重要。灵感对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热情又是灵感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