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什么?1915年《新青年》在发刊词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在浩瀚的历史云烟中,总有一面属于青春热血的旗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也肩负重任,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正值五四青年节,中国自动化学会推出“CAA 青年说”活动,特邀采访CAA优秀青年人才,展现青年科技工作者风采,积极传递青春正能量。本期采访的是第七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被托举人、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陈仕韬。
陈仕韬,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1993年6月出生,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本科及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与自主无人系统,在无人驾驶仿真测试、决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3项代表性成果取得了成功转化及应用。陈仕韬2021年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西安交通大学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连续四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冠军等表彰奖励。陈仕韬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智能车领域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8篇,共有5篇论文获得IEEE杰出论文、最佳学生论文等8项学术奖励,授权发明专利8项。
您是学会第七届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被托举人,想必在多年求学、工作当中有很多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请您谈谈,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的工作中会面临很多选择,也会面对很多诱惑,我们应该牢记自己的初心,选择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紧盯目标,勇往直前!同时也要能够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守得住初心,记得住使命,经得住挫折,抵得住诱惑。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研究项目
我的研究工作聚焦于自主驾驶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立足于自主智能算法的理论研究和测试验证两个角度。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如何参照人类认知的心理层次来构建新型的自主驾驶方法,将人类主观意识的安全性与机器执行的一致性相结合,提升系统和算法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测试验证方面,研究测试情景的快速生成及虚实融合的注入式仿真方法,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填补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间的鸿沟,推动自动驾驶汽车、自主移动机器人等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
在科研项目中想必您和团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之中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吗?
在研究团队组建之初,我们曾面临过要从头研发一台具备L4级自主行驶能力的无人驾驶汽车,时间急、任务重、人员不足。自主驾驶汽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底层的线控调试、机械改造,也涉及上层的人工智能算法。我和我的团队从最基础的算法框架设计工作做起,从每一颗螺丝钉的选型安装做起,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几千小时的测试与验证,最终实现了从核心算法到硬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驾驶汽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团队在第一次参加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时就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并蝉联了三届冠军。此后,我们又在国内首次实现L4级自主驾驶商用接驳车,研究成果也在建国70周年之际,作为陕西省的代表性科技成果,被中央电视台“‘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陕西篇”直播报道。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您有什么计划?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您还有着怎样的愿景?
在未来我将继续在认知科学与自主无人系统方面努力探索,研究机器人如何更好的理解环境并与人交互,并且将我的研究成果尽可能的与应用产业相结合,做有价值的研究,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希望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做好一名青年教师的本分。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我希望我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够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对祖国有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请您谈谈您参与过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哪些活动,有什么感受?
我参加过几届的中国自动化大会、中国智能车大会、认知计算与混合智能大会、会士面对面等学会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既有规模宏大隆重的现场大会,也有线上组织的专题研讨。参与这些活动使我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也给予我了更多机会向行业专家请教探讨。同时,这些活动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研究领域和方向,开拓了我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视野,给予了我研究工作中很多新的灵感。
您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有什么寄语吗?
新时代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最优越的发展环境、最广阔的成长空间。我们既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将自己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牢记总书记给予青年人的叮嘱,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