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自动化大会专题论坛之“智能感知与仪器装备”成功召开

日期:2019-11-25 15:55

2019年11月23日-11月24日,2019中国自动化大会专题论坛之“智能感知与仪器装备”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召开。在工业4.0、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国制造2025趋势下,随着智能控制装备与信息网络融合的不断深化,网络攻击方法的日益复杂多变,智能控制装备面临智能与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震网、BlackEnergy等集团式攻击,仅依靠传统围堵式被动防御系统已经无法有效应对,亟需抵御跨越信息物理空间的未知威胁,突破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深度融合场景下的工控安全防护难题。此专题论坛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智能感知与仪器装备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与工作进展。

本论坛主席由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和浙江大学王文海教授担任。

 

首先,浙江大学王文海教授作了《内生安全工业控制系统研究和进展》报告,阐述了团队在工业控制系统脆弱性分析与威胁态势感知技术、动态防护主动防御技术、可信增强内生安全技术、控制装备研制与安全测评方法与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汇报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地方政府资助项目等的最新进展。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谢丰研究员作了《智能感知下的网络安全》报告,以智能家电/家居、工业控制系统、车联网等方面的安全为例,指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重塑社会的同时,也引发网络安全的巨大变化,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危害之重需高度警惕。我们要深刻理解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一体两翼,深刻理解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注重智能化的同时,从风险角度进行规划设计,考虑网络安全的对抗性;并加强安全测评,及时发现漏洞,评估安全风险。

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晓鹏技术总监作了《智能工业下的安全运营》报告,伴随着工业现场的智能化应用和互联网互通,安全已经成为业务发展过程的必需品。通过闭环PPDR的安全运营能力、工业与安全运维的结合、基于业务场景的多层次防护、基于业务的安全感知能力、基于情景的漏洞感知等,构建与业务的发展相适应的安全能力,为确定性运行提供保障;打破原有的零散安全要求,从整体和可运营的角度实现安全的闭环管理。

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贾廷纲总裁作了《数字化钻铆装配设备和技术》报告,介绍了上海电气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数字化钻铆装配设备和技术,提出了包含组件装配、模块装配、总装、输送系统以及自动化测量系统等的飞机自动化装配系统解决方案;描绘了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以产品为基础、技术集成为方向,聚焦智能制造和智慧交通两个业务领域,设计并实施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打造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创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

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潘从元·技术总监作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检测系统冶金工业应用》报告,基于冶金在线监测需求,介绍了金星机电基于LIBS技术研发的GS-LIBS激光成分分析仪,用于铜冶炼多个工艺节点物料关键元素的在线检测,实现了本地和远程一键式智能化检测,为提升工序衔接效率、完善金属平衡、优化人员配置和运营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智慧工厂建设感知层完善奠定了基础。

浙江大学程鹏教授作了《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大型实验装置》报告,凝练电力工程、炼化工程、公用工程等典型行业主流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共性关键问题,构建包括管理控制、威胁认知、实物/半实物等高拟合度的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运行场景等,逐步建立可知可控的系统验证环境,对提高工业控制系统的综合安全,保护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沈超教授作了《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电网安全分析》报告,简述现有针对智能电网的攻击特性并分析攻击对智能电网的安全影响,探讨结合数据驱动和电网潮流机理分析的智能电网攻击检测、脆弱性分析、主动防御方法,以及其他面向物理系统的安全问题,进一步揭示了智能电网对于恶意攻击的脆弱性,为电网操作者的系统安全规划和保护措施设计带来启发。

清华大学范静涛副研究员作了《视频帧率下厘米尺度微米分辨率的生物动态成像》报告,提出了曲面中继策略,突破了视场与分辨率的固有矛盾和大型成像平台海量数据的采集能力瓶颈,研制出“实时超宽场高分辨率成像显微镜”,兼具1cm×1.2cm超宽视场、反卷积后全视场均一的1.2μm高分辨率、30帧每秒高帧率,数据通量高达51亿像素每秒;使用RUSH平台进行了以清醒小鼠全脑结构和功能统一成像为代表的视频帧率下厘米尺度微米分辨率的生物动态成像。

清华大学方璐副教授作了《宽视场高分辨光场成像》报告,针对动态大场景光场感知中宽视场和高分辨的矛盾,提出了结构自适应光场成像新原理、建立了场景自适应光场感知新模型,突破了传统结构化相机阵列对标定的依赖,研制出十亿像素级阵列像感器宽视场高分辨动态光场成像设备,构建国际首个十亿像素级动态大场景数据集PANDA,应用于公共安全、无人系统、智慧健康、VR/AR等领域。

来源:大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