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南宁院士为戴汝为院士(右)颁奖
10月21日在重庆大学召开的2010年全国模式识别学术会议(CCPR2010)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IFAC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戴汝为教授被大会授予“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
戴汝为院士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深情地说:“我十分感谢今天的大会授予我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这份荣誉属于我们中国在模式识别领域辛勤耕耘的专家、学者,属于曾经指导过我的傅京孙教授,属于和我一起工作、进行过研究的许多同事、学生们,也属于正在‘语义句法模式识别’领域孜孜不倦工作的朋友们。令人欣喜的是,现在语义研究已经发展到许多领域,我衷心地希望从事模式识别工作的同事们、学生们在今后模式识别的研究和产业化领域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众所周知,“模式识别的研究对‘形象思维’、智能化‘人-机交互’等多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国际模式识别的先驱者傅京孙教授(K.S.FU),对人工智能和‘句法模式识别’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引领了当时国际模式识别研究的潮流。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傅教授英年早逝,但作为华人在世界科技领域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傅京孙教授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在美国合作研究的戴汝为院士,由于在‘语义句法模式识别’领域以及奠定了手写汉字识别的开创性工作,今天戴汝为院士走上讲坛,被授予中国模式识别科技终身成就奖。”
回顾戴汝为院士从上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最早将“Pattern Recognition”翻译为“模式识别”四个字,到80年代初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模式识别学科”博士生导师,戴汝为院士“系统地”提出了模式识别学科并组织开展研究,把“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方法”;在应用领域,成为“汉王”核心技术的理论基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当今,“语义” 研究已经成为信息领域重要的课题,对于“智能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国,戴汝为院士在“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发展的领域中,不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是研究的组织者和开拓者。他尽毕生精力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颁奖仪式结束后,戴汝为院士接受了重庆大学新闻网记者的采访,戴院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就是我在美国求学和工作的阶段,我在普渡大学和著名模式识别专家傅京孙教授(K.S.Fu)的合作,那一段经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这是奠定了我以后科学研究方向的一段经历;回国后我就一直致力于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开发。看到中国的模式识别从无到有、慢慢壮大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在回答记者对于学习模式识别方向的学生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寄语和期望时,戴院士用坚定的语气说:“我只相信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意,现在我们的模式识别就有很多的方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只要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中国的模式识别研究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